頸痛、手痺手麻及經常頭暈?可能你已患上頸椎病
間中出現手痺、頭痛、頭暈的人士,也許已就著以上症狀四出尋求治療:頭痛的也許被告知是精神壓力大、高血壓、外感風寒云云;手痺則或許是肌腱勞損之類,但其實頸椎病亦有可能(近年亦越趨常見)是導致以上症狀的主因,病人和醫師都不能忽視!
頸部為眾多血管與神經通過之處,而支撐頸部的頸椎稍有錯位(例如因姿勢不當、長期受壓等原因),便容易牽拉附近肌肉,引致痙攣,並壓迫周圍的神經、血管,引起頭痛、暈眩等症狀。而上肢(從肩膊到手指)之所以會有麻痺感,則因為從頸部通過的臂叢神經受到頸肌或頸椎壓迫,導致手部的神經接收點收不到感覺訊息,從而有麻麻的、觸覺減弱的症狀。
除此之外,頸椎病亦可引起其他症狀:如果頸椎錯位或骨質增生的部位壓迫到食管,可致吞咽困難、噁心欲吐等表現;在頸椎附近通過的交感神經亦易受頸椎壓迫、刺激,引起頸性高血壓,頭痛、眩暈等症狀,嚴重的話更可能壓迫椎動脈,腦部的血液供應減少,可誘發中風而突然摔倒;如果受壓的是通向下肢的神經,連帶下肢的感覺亦會減退,更可能出現乏力、跛行,大大降低生活質素!
在中醫,頸椎病屬於「痹病」,按著「氣血不通則痛」的理論,頸椎錯位、頸肌痙攣阻礙氣血順利地運行周身,停滯而成瘀血,帶來各種以疼痛、感覺減退、噁心為主的症狀。可正正是這多樣化的症狀模糊了病人的焦點,誰又會想到肢體麻痹原來和脖子有關呢?
如何知自己有沒有患上頸椎病?
臨床上,頸椎病帶來的症狀變化雖多,但仍可透過體表檢查、X線等方法診斷出來。
從症狀的特點去看,如果發現手麻、頭痛,甚至眩暈等症狀多在頸部長期唯持同一姿勢(如睡眠姿勢不當、整天伏案工作等)後出現,患上頸椎病的可能性便非常高。初期症狀稍輕的患者可嘗試主動伸展、按摩頸部肌肉,如果發現相關症狀得到改善,患上頸椎病的可能性便更大。此外,頸椎病所致的症狀常常連帶項背,在活動頸部時可感覺到疼痛從頸周肌肉放射到頭部、背部或上肢,且多呈鈍痛、刺痛的表現。
相關的檢查手段亦有助明確診斷頸椎病。自己最易施行的便是壓痛點的檢查:頸椎病患者往往可在頸椎(棘突)、頸椎兩側(橫突)、或斜方肌(肩背等頸神經支配的範圍)找到單個或數個壓痛點(按之有疼痛感,並且可放射至頭背)。
此外亦有兩個簡易試驗可助初步診斷頸椎病
一、Vasalva試驗:病人緊握雙拳,深吸一口氣後用力屏住呼吸,這令頸椎椎管壓力上升,如果本身已有頸椎毛病的病人會因而出現頭痛、上肢麻痺等反射性症狀,臨床多見為神經根型頸椎病。
二、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這測試反映從頸部通向上肢的臂叢神經有沒有受到頸椎的壓迫,繼而有助判斷頸椎有否錯位。執行時病人先微微低頭,請檢查者一手傾側患者頭部(如使患者頭部側向左邊);一手握著患者右手手腕,使之伸直成牽拉的動作,如果患者出現頭頸或右手出現痺痛,則為試驗陽性,左右兩側均需檢查。
如果仍不確定自己患上頸椎病,建議病人還是諮詢中醫師的意見,進行X線等檢查,請專業人士評估有否頸椎病的風險,才能及早確診並尋找合適的治療。
中醫如何有針對性地治療頸椎病及其相關症狀?
內服中藥
中醫認為氣血不通便生瘀血,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氣滯血瘀。針對頸椎錯位令氣血不行的特點,活血化瘀的中藥便大派用場。三七、丹參、醋製延胡索等都是常用的活血化瘀止痛用藥;此外,中醫認為腎臟主骨生髓,選用補益肝腎的中藥,如杜仲、續斷等亦有助強筋健骨,避免頸椎因受力不均而受損。如果病人肩頸疼痛、頭痛嚴重,亦能加入醋製延胡索、白芍、甘草等緩急止痛,治痛之病標。
針刺頭頸部穴位亦有助緩解頸肌痙攣、促進附近經絡氣血流通,養康痛症科中醫擅長透過獨特的針灸法深層次地鬆解肩頸部軟組織,肌肉,從而迅速改善頸椎病「不通則痛」的表現。常常一施完針,當下患者反應鬆了8成,這是一般按摩達不到的境界,患者朋友常說笑,按4次摩不及針一次厲害。而常用穴位有風池、天宗、天柱等。此外,對相關穴位進行推拿按摩亦有放鬆頸肌的作用,如果針灸作用能深入穴位,那推拿就能針對較廣泛的肌肉進行鬆解,促進患者肩頸以及上背部氣血的流通。
中醫醒你日常預防頸椎病的貼士!
預防頸椎病的你要:
一、時刻提醒自己工作或閱讀時保持頸背挺直,維持生理彎曲度。
二、避免長期低頭按電話或背負重物;睡眠時宜平臥,選用弧度適合頸部生理彎曲的睡枕,避免「攣公蝦米」式的不良睡姿。
三、注意保暖,睡覺時覆蓋衣被,避免頸部吹風受寒,凝滯氣血。
四、適時做頸部自主運動:伏案工作多於一至兩小時便適當伸展頸部,並以左右手交替拿捏肩頸肌肉,各二十次,每天做2至3次。
五、晚上以熱毛巾溫敷頸、肩部,幫助氣血通行,同時亦有助改善睡眠。
六、保持情志舒暢,盡可能不為生活大小事擔憂,否則容易「鬱」而生病,加重氣滯血瘀的情況。
七、清淡飲食,忌生冷、肥膩、寒性之食物,以免「寒凝氣血」,使氣血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