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從口入的痛風?中醫治痛風之道
痛風來襲,腳大拇趾紅腫發熱,劇痛難忍,輕輕一碰,已經痛入心屝,非常敏感,在你好夢正酣時發作。這是經典的痛風臨床症狀。如有上述症狀,必須警剔自己是否患有痛風。
痛風一般被認為是富貴病。古時,大多數是富有人家有大魚大肉的機會,進食過量動物內臟、肉類、海鮮等嘌呤成份高的食物,大杯大杯的飲酒,大幅度促進尿酸生成。有接近7成的尿酸依賴腎臟排泄到尿液,當尿酸生產過剩,身體未能趕及排走,令血液中的尿酸含量過高,形成「高血尿酸症」。尿酸結晶堆積在關節腔,便會造成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慢性痛風石。
香港人不少病患受痛風困擾。社會富庶,美食處處,大量應酬,喝酒過度,痛風已經成為常見都市病。
不是控制飲食習慣就能治痛風
痛風有原發性及繼發性之分。原發性痛風,與酵素功能異常有關(例如嘌呤代謝酵素缺乏)。另一方面,基因遺傅疾病,造成原發性腎臟尿酸排泄減少,是原發性痛風的主因。
大多數繼發性痛風可見尿酸生成過多,與骨髓增生性疾病(白血病、淋巴瘤)有密切關係。此種疾病下,細胞加速增殖,核酸替換率增加,變相使尿酸生產增加。另外較不常見的繼發性痛風病因,是服用藥物(如利尿素、阿斯匹林)、鉛中毒、高血壓及慢性腎臟疾病造成尿酸排泄減少。
從現代醫學角度而言,酵素功能、基因遺傳、及各種疾病等等,均能導致痛風。嚴格控制飲食中的嘌呤攝取量未必能使痛風痊癒,更加容易造成營養不均。患者因飲食受限而精神痛苦。
現代醫學治痛風
治痛風發作藥秋水仙鹹,對肝藏損害很大。痛風症狀出現多投以非固醇類消炎藥,只能治標。
尿酸生成抑制劑及尿酸排泄促進劑須終身服食控制血尿酸水準,防痛風發作,故患者很大機會受副作用困擾。
中醫之見:人體中的大樹腐爛,引起痛風
人體肝臟等同大自然中的大樹。大樹長得茂盛強壯,自然樹枝也粗壯結實。大樹長養基本的生長條件包括:充份的陽光、肥沃的土壤、純潔的水源。
假若大樹長時間受猛烈太陽暴曬,土壤中的水份受過量熱度蒸騰,陣陣溫熱水濕鬱閉大樹,樹木的根部、樹幹、樹枝必然慢慢積藏濕氣,萎軟腐爛。
心臟是人體的太陽,故此過於進食肥甘厚膩的食物,豪飲性熱苦溫醇酒,令心火過盛,進一步令脾臟內運化的正常水濕化成過量濕熱。
這種現象不利於肝臟正常生理活動,連帶隸屬肝臟的筋腱受濕熱困遏,影響附著的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結果出現關節紅腫疼痛的經型痛風症狀。這種濕熱型痛風是痛風常見的證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