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經(M痛),你有正視腰骶椎嗎?——中醫多角度論治痛經

痛經,很多女性會默默忍受,視之為「正常」的婦女生理現象。痛經的程度有輕有重,每月一次的疼痛令患者身心困擾,嚴重者須要卧床休息,不能工作或學習,等待疼痛自行消減。有患者選擇服用止痛藥,取得一時緩解,但痛經的問題周而復始,每一個月捲土重來。現代主流醫學對於原發性痛經主要依賴藥物治療,對病因的認知局限,造成很多患者未能根治痛經。

子宮內膜前列腺素,痛經的幕後黑手?

西方醫學指出,原發性痛經佔痛經九成以上。痛經有原發性與繼發性之分。原發性痛經是指生殖器官無任何器質性病變。這解釋了為何西醫診斷出患痛經的婦女是患有原發給痛經時,依賴一般的藥物治療,輔以心理開導,說明月經的輕度不適是生理反應。以上的現象令人普遍將月經與痛經劃上等號,未能找出及正視病根。

繼發性痛經,換言之是由盆腔器質性疾病引起的痛經,例如由子宮腺肌病、盆腔炎性疾病引起的痛經。痛經患者絕大多數非患上繼發性痛經。
西方醫學認為,婦女月經周期中,分泌期子宮內膜前列腺素較高,其中PGF2α令經行婦女疼痛不堪的殺手。PGF2α含量高,造成子宮平滑肌收縮過強,血管攣縮。子宮頓時成為一間備受壓力衝擊的密室,缺血、缺氧,產生疼痛。增多的前列腺素進入血液循環,會引起心血管、消化道系統症狀。

西醫透過藥物,抑制體內合成前列腺素的一種物質,降低前列腺素產生,從而避免子宮收縮造成的疼痛。有避孕需要的婦女,醫生會選擇處方口服避孕藥,抑制排卵,減少月經前列腺素含量。
現實中,相當部份的痛經女性服藥後未必有理想療效,不期然讓人深思,幕後黑手是否非子宮內膜前列腺素莫屬?

從腰骶椎細說痛經

腰骶椎「錯骨縫」(現代名為「腰骶椎關節錯位」)及周圍軟組織損傷,會連帶影響盆骨正常生理位置。很多人以為上述情況只會造成普通腰部疼痛、肌肉酸痛等毛病。不論男女,腰骶部的健康直接影響經脈氣血是否暢通。女性每月一次的正常生理來潮能定時向我們報告,腰骶椎的經脈究竟有沒有出現問題。人體十二經之海的冲脈、陽脈之海的督脈、陰脈之海的任脈,皆起於胞中,同出於會陰,有眾多穴位會經過腰骶椎與盆骨。

若果腰骶椎錯位,連帶出現骨盆旋移綜合徵,及周圍軟組織損傷,均會影響任督二脈與冲脈的氣血循行,首當其衝的是3條經脈中腰骶部位的穴位。試問經脈的氣血瘀滯,怎能好好濡養女性的子宮呢?日久子宮很大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陰陽失衡。

出現其他婦科疾病的警號

子宮於月經來潮時產生疼痛,從中醫的角度而言,是子宮給予婦女日後出現其他婦科疾病的警號。現實並非如現代主流醫學對原發性痛經的定義一樣,僅止於無任何器質性病變那麼直觀。中醫重視「治未病」,透過正骨、推拿復位,以針灸理順氣血,痛經迎刃而解,亦能協助杜絕產生其他婦科疾病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