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外傷,為何腰痛?中醫治腰痛之道
腰痛不能亂服成藥
腰隱隱作痛,明明生活中不用過量勞動,平日亦有運動鍛煉,確實令人不解。腰部本是人體最受力而且用力最多的部位。腰痛是腰部一側或雙側疼痛,成因非常之多。病變部位在腰部的成因有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腰椎肥大、腰部急性或慢性外傷、骨折等等。
然而,其他身體上的疾病亦會導致腰痛,常見有泌尿系統感染(例如急、慢性腎盂腎炎)、生殖器官疾病(如輸卵管炎、盆腔炎等)、腹腔內臟器官如腸、胃、膽囊、胰腺發病。婦女懷孕勞累亦會引起腰痛。
即使是腰椎部病變,亦不一定外傷或姿勢不正造成,例如椎管腫瘤。
腰痛不一定外傷造成,更不一定隸屬骨科範疇。科學的做法是查清病因,絕不能亂服止痛藥了事。
屬中醫「痹證」的腰痛
中醫重視正氣與邪氣的關係。風、寒、濕屬於外感六淫其中三種。《黃帝內經》認為人體正氣充盛內存,邪氣便難以乘虛而入。
換言之,風寒濕此三種外邪往往會因為人體正氣不足,侵犯腠理,繼而閉阻筋脈、經絡,造成各種痛證。腰部疼痛、酸楚、麻木感的出現,其中原因之一就是腰部感受風、寒、濕外邪。
外邪循經犯腰的腰痛
外感邪氣不一定發生在腰部才出現腰痛。現代女性愛美喜好時髦打扮,在寒冬穿衣不足,常見是上身穿著厚衣,下肢穿著單薄裙褲,保暖不足。
人體的經絡四通八達,就中醫經絡角度而言,十二經脈中的足太陽膀胱就是一條由頭走足的經脈,途經後頸、腰背、下肢後部的經脈。故此下肢受寒,外邪能循經絡入腰背部,造成腰痛。
「脾虛」而產生的腰痛
中醫治病講求整體觀。五臟六腑的陰陽平衡出現問題,是造成腰痛的主要內在病因。
在香港,脾胃問題誘發腰痛屢見不鮮。香港人生活緊張,進食不定時,或是過進肥甘厚膩的美食,皆容易導致脾胃出現病理變化。當中一種,就是中醫所講的「脾虛濕盛」。
脾胃為「後天之本」,同居中焦,中醫認為脾胃是「氣血化生之源」。中醫認為,脾是人體運化水穀精微之臟,水精四佈,方能內養五臟六腑,外養四肢筋骨。因此,喜燥惡濕是脾一大生理特點。脾氣清升,才能將水穀精微上輸於肺。脾體乾燥不受濕所困,清升的生理功能才運作正常。若果因飲食不當,耗損脾氣,脾氣虧虛,便不能有效運化水濕,困遏於體內。中醫認為,脾在體合肉主四肢。脾氣不足,脾陽不振,痰濕浸淫鬱遏於肌肉,就會容易包括腰痛在內的各種肌肉酸痛症狀。
治病必求於本。單單是腰痛,不同外邪,各種五臟六腑的內因,皆可能是元兇,要治好腰痛,中醫往往要仔細地辨證論治。值得一提的是,腰痛不一定與腎虛有關,如果胡亂進補強腎,小心治腰痛不成,反而引起其他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