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經驗的中醫能有效診斷及治療頸源性頭痛!

頭痛幾乎是現代人的通病,生活上大大小小的麻煩事,乃至飲食習慣,都可引致頭痛!在中醫,頭痛可分為外感、內傷兩種,造成頭痛的原因亦因而分為外因、內因:

外感頭痛

外感頭痛多由風邪所致,中醫有「巔頂之上惟風可到」一說,居於人體最上方的頭部最易受風邪所擾,年長人士在冬季宜戴上帽子避風,也是這個原因。外受風邪所致的頭痛多起病急驟,痛連頸背,兼有發熱惡寒、鼻塞流涕等類近感冒的證狀。

內傷頭痛

內傷頭痛則多由「火」及「虛」所致。中醫觀察到自然界中火往往有向上燃燒的特性,所以屬陽的火邪在人體內亦易上炎到頭部(頭部在中醫又稱「清竅」),引致劇烈疼痛、頭脹。而《張氏醫通》云:「六腑清陽之氣,五臟精華之血,皆朝會于高巔。」頭部需由五臟六腑之氣血所養,故反之而言,氣血虧虛亦可致清竅失養而致頭部隱隱作痛。

頸源性頭痛

除了內科的外感、內傷頭痛,與骨科有關的頸源性頭痛在現代社會亦越趨常見,但由於頭痛多為高血壓、精神壓力大等常見內科問題的兼有症狀,根於頸源性的頭痛則多被忽略。可是現代人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日益增長,「低頭族」、日夜伏案工作的「打工仔」都很容易有肩頸膊痛的問題,成為近年持續性頭痛的主因。

何謂頸源性頭痛?

從西醫的解剖學上理解,頸源性頭痛又與神經根型頸椎病有關:頸椎因長期受力不均(例如閱讀、工作姿勢不當)而出現退化,頸神經被壓迫,連帶頭部的神經亦受累而出現疼痛感;頸周肌肉亦與頸椎互為影響,姿勢不當下頸肌長期繃緊,久之易致肌肉痙攣,壓迫神經而又致頭痛。

而在中醫,頸源性頭痛與經絡循行的路線有關。頭部為人體最高之處,在中醫之所以被稱為「清竅」,乃因「升清降濁」的概念:臟腑清陽之氣上於頭,濁穢之氣下於二陰;另外經脈系統中各陽經以及督脈均會於頭,氣血行走在這些經脈內以榮養清竅,但可以想像,這些經脈都必需循頸而上行到頭部,如果頸椎出現錯位或頸肌痙攣,就如關上了通往頭部的大閘,氣血無以上輸於頭,致清竅失養而綿綿作痛,或是氣血堵塞而生瘀血,引致頭痛。

自己有沒有患上頸源性頭痛?

如上所述,頸源性頭痛由頸椎及頸周肌肉出現病理性變化所致,故與此有關的症狀都有助判斷自己有沒有患上頸源性頭痛:

從頭痛的發作特點方面,頸源性頭痛多在頸部長期唯持同一姿勢(如睡眠姿勢不當、整天伏案工作等)而缺乏伸展後出現,而內科的頭痛病則與五臟六腑的內在問題有關,病因不像頸源性頭痛般機械性。患上頸源性頭痛的患者初期尚能透過活動頸肌、放鬆肌肉後稍稍緩和頭痛症狀,但嚴重的話卻能引起無法緩解的持續性頭痛,在轉動頸部時亦可加劇疼痛感,甚至出現眩暈。

頭部疼痛性質方面,頸源性頭痛常常痛連項背,在活動頸部時可感覺到疼痛從頸周肌肉放射到頭部、背部,且多呈鈍痛、刺痛的表現(在中醫多屬氣滯血瘀型的疼痛)。受風後所致的頭痛亦有痛連項背的表現,但這種外感頭痛更會伴隨其他感冒症狀,例如發熱、惡寒、流涕等等;頸源性頭痛則與受風史無關,症狀多只為單純的項背頭痛或眩暈,但可在冒受風寒時加重。

相關的檢查手段亦有助明確診斷頸源性頭痛。最常用的是壓痛點的檢查:頸源性頭痛患者往往可在頸椎兩側(橫突)找到單個或數個壓痛點(按之有疼痛感,並且可放射至頭背),這反映患者多有頸椎錯位或椎間盤突出引起頸周肌肉繃緊,繼而影響頭部神經、血供的可能性。另一檢查為Vasalva試驗:病人緊握雙拳,深吸一口氣後用力屏住呼吸,如果病人在測試中出現頸痛或頭部、上肢有反射性疼痛的症狀,則代表頸椎中神經根經過的椎管壓力過高,壓迫到連接頭項的神經而出現疼痛,這情況屬於上文提及的神經根型頸椎病,連帶出現頸源性頭痛。

臨床上還有各種有效診斷頸源性頭痛的方法,例如X線檢查、骨傷科各種專科檢查等,經常受頭痛之苦的病人如果不確定自己的頸部毛病有沒有引致或加劇頭痛,最保險還是諮詢中醫師的意見,及早確診並尋找合適的治療。

對於頸源性頭痛,中醫如何作針對治療?

診斷出病人患有頸源性頭痛後,中醫師可給出一套治療方案,從各方面針對本病、針對病人自身。

從內在調理方便,雖說頸源性頭痛與機械性的頸椎、頸肌毛病有關,但內在的經絡氣血亦無法獨善其身,事關頭痛的主症終究由經絡氣血不通,清竅失養所致,故中藥的調理亦非常重要。針對頭痛,金元時期的朱丹溪已提出「引經藥」的概念:「頭痛需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經藥,太陽川芎,陽明白芷,少陽柴胡,太陰蒼術,少陰細辛,厥陰吳茱萸。」當中的「太陽」、「陽明」等為中醫六條手部、足部經絡的名稱。引經藥正是抓著中藥歸經各有不同的特點,按頭痛的不同部位、不同的全身症狀而選用引經藥,例如朱丹溪首提的川芎,能上行頭目而止痛,古有「頭痛不離川芎」一說;如果頭痛多在前額,則為陽明胃經循行之處,選入胃經的白芷,辛溫而能散邪,從而亦止頭痛。

此外,醫師檢查找到頸源性頭痛的病灶後,亦有一系列的操作手法以兼治病標及病本:如為頸周肌肉緊張、黏連,都能以推拿手法、外敷藥膏鬆解;如項背經絡由寒濕瘀邪所阻,拔火罐則能針對病灶驅瘀散邪,另外針對病灶附近的穴位施針,有效放鬆頸肌,緩和對經絡、神經的壓迫。關於對疼痛部位進行針對性治療,國內早有各項研究得出針灸取得良好療效的結論:例如針對頸部陽性反應點(壓痛點)行針灸短刺治療有效鎮痛並鬆解頸部肌肉、改善頭部血供等,繼而緩和頭部因氣血不通或失養而致的疼痛。

痛症科中醫教你日常如何預防頸源性頭痛

預防勝於治療,針對頸源性頭痛的病因,首要保持良好的姿勢,避免頸部長期受壓:工作時背靠坐椅,保持頸部挺直,每一至兩小時便要適當活動頸部,伸展筋骨;定時進行自主按摩運動亦有效放鬆頸肌,既能預防,又能治療頸源性頭痛:以手指及掌部自我拿捏、按壓頸部肌肉,左右手交替施行;亦可以左手掌拿右肩,右手掌拿左肩,各組運動交替進行五至十分鐘。學生或因工作需要而經常背負重物的人士則應盡可能減輕肩背壓力,選擇受力平均的背包;平日則小心避開風、寒、濕邪,以免外邪引發或加劇頸源性頭痛。

中醫師內外兼治頸源性頭痛

現代人頭痛的成因或多或少有頸源性因素參與其中,而中醫司外揣內,借助養康中醫師獨特的針灸手法、內服中藥等方法,在外針對病灶;在內調理氣血,治療頸源性頭痛大有優勢。平日飽受頭痛之苦的病人如發現自己有類似上文所述的證狀,可諮詢中醫師,尋求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