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療法

拔火罐 (拔罐) 治療

拔火罐療法是養康中醫館最擅長用於痛症的治療手法之一

養康中醫館由專業且擁有多年經驗的香港註冊中醫師親身主理拔罐/拔火罐治療,年診量高達 8000人次,除了「拔」火罐之外,還會配合走火罐手法(如以下片段), 治療效果比單單拔罐優勝很多,更有通經絡,袪除濕氣之功效。

什麼是拔火罐療法?

拔罐療法有著悠久的歷史,有多種稱號如「負壓療法」、「吸筒療法」。

拔罐是中醫古老的傳統療法,借助燒熱了的罐子,將罐中的空氣排走,在皮膚上產生吸力,產生溫熱、負壓等刺激,造成局部充血、瘀血現象,以達到治療疾病目的,適用於肩頸、背部、小腿、大腿等部位的痛症。要注意的是,拔罐次數不易太頻密,負壓強度也要留意,若過程中出現瘀血、血腫、破皮、水泡,或者肌肉損傷導致疼痛,即代表負壓過大,要馬上解壓。

拔火罐療法治療痛症有肯定的療效,是中醫治療痛症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現今進行的拔火罐有四種主要類別:

  • 幹拔罐:僅吸力的方法
  • 濕拔罐/出血拔罐:可能涉及抽吸和控製藥物出血
  • 運行拔罐:涉及在塗抹油按摩所需區域後在身體周圍移動吸盤
  • 快速拔罐:涉及在身體某個區域快速、重複地吸出和釋放杯子
拔罐應該是有利健康的事,達到放鬆筋骨的效果,一旦過程中出現不適症狀,最好盡快通知醫師。

拔火罐的功效

拔火罐療法具有疏通經絡,溫經散寒,袪風除濕,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等作用。

用於治療頸椎病,肩周炎,落枕(瞓黎頸),軟組織損傷、腰腿痛、肌肉痙攣等等

用於治療支氣管哮喘、失眠、急性胃腸炎、頭痛、中風後遺症、感冒等

對肩周炎患者來說,通過拔火罐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肩部疼痛不適等症狀,改善肩關節的運動功能,促進病體逐漸康復。

各類痛症患者如有需要拔罐治療,可以找經驗豐富的正規中醫館接受診治。不建議自行在家操作。

拔火罐適用的病痛

拔罐常用於可用於感冒、頭痛、咳嗽、胃痛、嘔吐、腹痛、腰痛、肩背痛、腿痛、關節屈伸不利、風濕痛、痛經、外傷腰痛、局部麻痛、減肥等:

  • 呼吸系統適應症:感冒、咳嗽
  • 消化系統適應症:胃神經痛、消化不良症、胃酸過多症
  • 循環系統適應症:頸源性高血壓
  • 運動系統適應症:頸椎關節痛肩關節及肩胛痛、肘關節痛、背痛、腰椎痛、骶椎痛,髖痛、膝痛、踝部痛、足跟痛
  • 神經系統適應症:神經性頭痛、枕神經痛、肋間神經痛、坐骨神經痛、因風濕勞損引起的四肢神經麻痹症、頸肌痙攣、腓腸肌痙攣、面神經痙攣、膈肌痙攣、帶狀皰疹愈後神經痛
  • 婦科方面的適應症:痛經、閉經、盆腔炎
  • 皮膚方面適應症:濕疹

拔罐亦可以作特別的症狀護理,詳情請與養康中醫館查詢。

拔火罐常見問題

拔罐是傳統中醫療法之一,拔罐透過熱力「罐」產生負壓,吸附在患者的皮膚和淺層肌肉層。如同按摩的效果般,拔罐可以放鬆深層組織肌肉細胞,打開疤痕組織結節位置,並減輕痛症痛楚。透過罐子的真空壓力將肌肉向上拉,而非對肌肉施加壓力,再配合推拿及針灸對穴位經脈作刺激,能夠大大縮短患者的治療時間。

拔罐可於針灸共同進行以獲得最佳效果。盡量在拔罐前 2 - 3 小時不要食得太飽。而在拔罐治療期間,可能會遇到以下情況:

  • 醫師會詢問您的過住病史,如果是第首次拔坐,會詳細詢問健康史。
  • 進行時,會將罐子放在皮膚上。
  • 罐子在皮膚受壓時,會感覺到吸吮和壓力憑。
  • 根據拔罐的類別,醫師可能借讓您先休息幾分鐘,然後再繼續拔罐。
  • 療程結束後,您的皮膚可能會變紅或出現輕微走火罐後的「痕」,但不要過份擔心,絕大部份患者數天內會自行消退。

在開始拔罐治療前,請與您的醫生確認拔罐內容,及告知你的身體狀況。

拔罐是有效治療痛症的中醫治療手法之一,例如對肩周炎患者來說,通過拔火罐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肩部疼痛不適等症狀,改善肩關節的運動功能,促進病體逐漸康復。另外拔罐亦有以下功效:

  • 促進皮膚的血液流動
  • 改變皮膚的特性
  • 舒緩疼痛
  • 改善局部位置的新陳代謝
  • 減輕炎正出現
  • 增強細胞免疫力

 

拔罐造成的任何變色或痕跡,通常 7 天內消失。

一般來說,以下是拔罐最常用的範圍,甚少會接受面部拔罐:

  • 背部
  • 胸部
  • 腹部
  • 臀部

拔罐通常直接在罐子中使用酒精、草藥或紙再用火加熱。移開火種後,將加熱的罐子直接放在您的皮膚上。
當罐子在您的皮膚上,空氣會冷卻並產生真空壓力,將皮膚和肌肉吸入罐子。當血管對壓力變化做出反應時,皮膚就可能會變紅。現代的拔罐會轉向使用橡膠泵,來產生吸力,而不是傳統的加熱方法。

若只是拔罐療法,療程時間通常介乎在 5 到 10 分鐘之間。

如果您有以下情況,也要避免拔罐:

  • 曬傷、傷口、皮膚潰瘍
  • 最近經歷了大型創傷
  • 內臟器官疾病
  • 皮膚較薄、皮膚敏感

中醫認為痛症是由氣、血、津液、淋巴、痰濕等阻塞穴位、經脈所引起。拔罐能夠打破氣、血阻塞,增加血液流動,放鬆筋膜或結締組織,從而恢復身體自然代謝,有行氣活血化瘀的功效。

因真空吸力所影響,有時患者在完成拔罐後會出現瘀傷和酸痛。有經驗的中醫師會為患者做足安全措施,將外用酒精擦拭到罐子底部,然後點燃棉墊並將罐子放在火焰上加熱,幾秒後火焰熄滅才貼在皮膚上。中醫師永遠不會在皮膚附近使用火焰,而是利用高溫罐子對背部、頸部和肩部疏通體內毒素及瘀血。

拔罐好處眾多,對皮膚、肌肉、循環系統有顯著的作用,能夠緩解局部疼痛和放鬆肌肉、改善氣血流動、緩解肌肉痙攣。在 2016 年里約奧運會時,美國游泳隊成員身上的圓形標記顯示出,拔罐能有效幫助減輕肌肉壓力緊張,改善整體健康。
拔罐好處包括:

  • 改善微循環,促進細胞修復
  • 幫助肌肉放鬆,減輕疼痛
  • 局部幫助組織代謝,促進身體自癒能力
  • 激活淋巴系統,改善新陳代謝,排出多餘毒素
  • 加強消化系統 ,改善食慾問題
  • 緩解便秘

2020 年《WebMD》指出,拔罐能治療痤瘡、痛症、面癱、頸椎病和帶狀皰疹等疾病。其後獲得進一步研究及實踐,拔罐在美國醫療系統中受廣泛認可,成為各種疾病的標準治療方法:

  • 痛症:慢性腰痛、頸部疼痛和纖維肌瘤
  • 消化疾病:腹脹、胃反流和便秘
  • 呼吸系統疾病:咳嗽、哮喘和普通感冒
  • 皮膚病:濕疹、痤瘡、帶狀皰疹和蕁麻疹
  • 婦科問題:經期疼痛、不孕等
  • 情緒問題:抑鬱症
  • 其他: 減肥及睡眠障礙

最古老的拔罐使用竹、粘土或動物角製成「罐」。現在拔罐增加了很多工具選擇,根據治療目的,醫師會使用不同類型的罐子。以下是最常見的拔罐類型:

火罐:又可稱為「乾拔罐」,將罐子放在疼痛穴位或經絡上,再根據患者體質情況在位置加熱 5-20 分鐘。一般治療過程約 4-6 次,相隔從 3-10 天會有明顯改善效果。
滑杯:滑杯多用於背部位置,針對治療肌肉痛症和痙攣。先在皮膚塗抹按摩油,再放上罐子在皮膚表面滑動。
氣罐:氣罐使用原理與火罐差不多,可以作為火罐的替代方法。在無需加熱的情況下,用手抽吸泵罐中空氣產生真空壓力,從而達致拔罐的療效。
濕拔罐:濕拔罐結合針灸療法排出體內瘀血。使用拔罐前,以針灸刺激特定穴位,其後促使少量血液流出,消除體內阻塞經脈的毒素。

大部分人士都適合拔罐,包括專業人士、運動員、學生、退休人員等,幫助解肌肉疼痛、水腫和消化問題。但身體虛弱或某幾類人士需特別注意,例如:

免疫能力較弱的人士:兒童、老人、孕婦(必須避開胃部、腰部和特定穴位)
心臟病患者:正服用薄血藥的人士容易出血
其他疾病:癌症、器官衰竭、血液疾病會導致高燒或抽搐

一般而言,拔罐也不會在皮膚破損或發炎位置、動脈及淋巴結、眼睛或骨折部位進行。通過經驗豐富的中醫師的診斷後,整個拔罐過程相當安全,但初次接觸者可能會產生以下身體反應:

  • 輕微不適
  • 瘀傷
  • 皮膚感染
  • 出汗
  • 頭暈或頭暈
  • 噁心或嘔
  • 拔罐位置腫脹、瘀傷、色素沉澱

如果完成拔罐後幾天,仍然持續以上症狀應盡快通知你的醫師,了解身體情況。養康中醫館的中醫師均為香港註冊而且受認可的中醫師,皆擁有超過20年以上的中醫經驗,絕對是拔罐療法的穩妥之選。

拔罐的瘀傷可持續幾天至 2 星期不等,取決於皮膚的再生能力。但進行幾次拔罐後,瘀傷消退速度會加快而且宇瘀痕越來越淡。從皮膚顏色當中亦可預測瘀傷的治療速度:

  • 淺粉色:幾分鐘到1小時內褪色
  • 深紅色:在 3 天到1星期之間褪色(如果是舊傷,則最多 2 週)

如果患者不希望留下瘀傷,請事先告知您的中醫師。

完成拔罐有幾點需要留意:

  • 補水:充足的水份可幫助淋巴系統排出體內毒素
  • 注意保暖:特別在拔罐的位置
  • 多休息:拔罐後感到疲倦是正常,充足的睡眠能減輕拔罐副作用。
  • 不要立即沖涼
  • 避免飲酒

了解更多拔罐資訊